洞见《长城传》丨一部长城脚下的百年史诗(下)
“时代在前进。改革发展的洪流在冲击着社会每一个角落,撞击着人们的思想。印象里的世界已经面目全非,新的事物源源不断迎面涌来,让人应接不暇。就像崔健歌里唱的那样: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延庆博物馆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博物馆,是延庆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展陈以“长城内外是故乡”为主题,向观众展开一幅隽永绵长的妫川历史文化长卷。在新时代成就展厅,整整一面墙展示的是延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实践后,拿出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勇气,充分利用本地现实条件,实施“冷凉”战略、“三动”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坚定不移地绘就生态蓝图,探索出一条符合延庆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说《长城传》以文学表达的手法,将这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小说下部以贺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贺照久、贺亮的故事徐徐展开。引出妫川年轻一代的群芳谱,他们用血汗与梦想,在改革浪潮中奏响长城精神的激昂旋律,让每一个灵魂都为之震颤。
年轻的县委弘毅只身来到妫川,开启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定下改革蓝图。长城景区作为妫川改革的马前卒肩负起历史重任。郑立斌在贺亮的帮助下,把长城景区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如勇士断腕,义无反顾,也由此引发种种博弈。
作为《长城传》中故事的场景之一,八达岭特区老办公楼静静矗立。1981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八达岭特区。特区成立之初,长城人以高昂的创业精神,开始了从“事业”到“企业”、从“国家给饭吃”到“自己挣饭吃”的艰苦跋涉。
当时,随着同类长城景区的先后开放,八达岭长城优势逐渐消失,客源分流、景区设施老化,服务落伍、景区内部人员管理混乱等问题令人堪忧。为尽快改变现状,原延庆县委县政府决定改组特区领导班子,选调乔雨接受任务,挑起改革重担。
乔雨时任国家民委所属的八达岭科研实验基地主任,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是全国民族企业先进工作者,曾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集体一等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个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时任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主任的乔雨,多年后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追忆往昔,道出了难忘的经历:“经过班子的调研,我们觉得八达岭景区应该恢复原貌,以前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展现给游人什么样。当时这个综合整治工程,得到了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然而“恢复长城本来面貌”说起来容易,真要实施起来却异常艰难。从整顿景区环境,到对两侧重点文物保护区内商业、服务业设施的清除和外迁,再到对景区内所有商业、服务业逐步做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以及对现有景区广场、公共厕所、标识系统等功能性设施进行国际标准改造......长期的业态形成和盘根错节的经济利益牵扯,让这次综合整治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高瑞华现在是八达岭镇石佛寺村党支部,作为延庆最早一批在八达岭长城上摆摊设点做小买卖的商户,如今回想起往事,仍然心有波澜:“景区治理时,一开始不理解。但是后来看到长城恢复原貌,变得更美,游客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我就理解了当初的做法。如今我自己也开起了民宿,作为村干部,我还要带着全村人依托长城资源走上致富路。”
关城是八达岭长城上重要的军事建筑。关城内外的“北门锁钥”和“居庸外镇”,表明这座关城的坚固与险要。正因为关城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和它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启动关城复建工程是恢复八达岭长城历史原貌最重要的一步。
从1997年8月开始,特区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拆除了关城内商业建筑4600平方米,修复关城东兵营、南兵营、西兵营、察院公馆;并修建了仿古式元首接待厅;修建了八达岭东门外望京文化广场;依据历史,在景区内修建了著名历史人物雕像景园;修建了世界和平友谊墙和与八达岭有关的历史人物文化墙;开辟了八达岭碑林石刻景园;修复了景区内的商业文化街,再现了当年塞外重镇八达岭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长城绵延万里,承载五千年文化,在军事防御、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作用显著,文化资源深厚,“用文化为长城充值”能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1998年,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和八达岭长城艺术团先后成立,通过多样创作与宣传活动弘扬长城文化、提升知名度,深入调研为景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建议,加强对外联系拓宽影响空间。特别是促成中国长城学会迁址八达岭长城景区办公,此举意义深远。
1997年5月29日,八达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盟北京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延庆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此举不仅为全县开辟了国际融资渠道,还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在八达岭特区第一次党代会上,特区党委提出了实现景区“大博物馆”建设的目标。所谓“大博物馆”,就是要把景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展示长城文化洞彻和洞察的区别、地域文化、文物景观和学术研究的博物馆式景区,使八达岭长城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缩影。
➤实施“东拓西移、变游为住”战略,即开发岔道城和残长城自然风景区,使之与八达岭长城及水关长城景区连为一体,再现古长城完整的防御体系。办公楼及停车场移出核心景区,建立连接线;复建关城、察院公馆等古建,形成从保护到利用再到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
➤通过香港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建设以八达岭温泉度假村为中心的度假休闲区,以八达岭会展中心为核心的国际会展商务区。向着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的二次创业目标大步迈进。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博士,曾就《经营景区》发表看法,他说:中国旅游理论界有一个共识,即中国的旅游事业要发展,要走向世界,要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出路何在?那就是,弘扬中国旅游的民族文化精神,建立中国独特的旅游理论体系,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道路。八达岭特区推进以重组上市,企业转制为标志的体制创新,提出“把景区作为博物馆”来经营管理的理念创新,五年资产翻两番的骄人业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长城旅游景区经营之路。
2001年,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出版了《充值长城——八达岭特区四位一体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一书,收录《北京市经济改革发展创新实践》丛书。该书揭秘了“九五”期间,八达岭特区快速发展的“密码”。也为《长城传》中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乔雨运用文学的精妙手法和艺术的灵动表达,将这一历史篇章写进了《长城传》。
如今,站在八达岭长城之上向西北方望去,一幢青砖灰瓦的楼宇间孕育新的发展。这就是当年从核心景区迁出的综合管理办公楼。2024年5月,延庆区文物局和延庆区长理处揭牌成立,延庆成为北京市首个单独设置文物局的区。日益健全、愈发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也成为了妫川儿女利用长城、带动发展的坚实保障。绿水青山之间,古老的长城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细细品味《长城传》下部,无处不在体现着时代洪流下的改革进取精神,《长城传》的魅力不仅在于映照出了现实潮汐的起落和时代风云的卷舒,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文学之光。
作者乔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长城传》当中有大量的反映妫川民俗的内容,要感谢妫川一些老作家,孟广臣、陈超、赵万里、曹金刚等,他们在过去30年不间断地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形成了成果。后来区委宣传部、文联、作协,一直在挖掘、整理和收集,最后形成了一本本成果,我是借助了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把它拿来用在《长城传》当中。”
2021年10月29日,“妫川文学与长城文化带建设”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得“妫川文学”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和地域文化符号正式亮相中国文坛。同时,以成建制的作家群,一次12本作品成套推向市场的《妫川文集》为标志,“妫川文学”品牌正式进入社会大众视野和图书市场。
“‘妫川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源于2000年的时候,乔雨主任在八达岭特区工作期间,主编的《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上下卷),从那个时候开始‘妫川文学’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周诠说:“10年之后,2010年又主编了第二套《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又强化提升了妫川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入选作家范围更加广泛。从那之后,‘妫川文学’的概念逐渐被外界认知。”
由乔雨策划并主编的两套《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收录了1950—2011年两百余名延庆籍作家的七百余篇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妫川文学创作迈向新的高度。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5年,乔雨联合孟广臣、石中元、曹金刚等几位老师就开始谋划编纂新中国成立后延庆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选集。1996年7月《延庆文学作品选》正式出版,58名作家和业余作者创作的作品入选,开启了妫川文学树木成林的耕耘之路。
为了激励延庆作家提高创作水平,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眼光的精品力作,2018年7月,乔雨积极谋划、高位协调,促成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设立“妫川文学发展基金”,乔雨出任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
2018年至2023年底“妫川文学发展基金”共计资助十一位作家出书11册。六年来,“妫川文学发展基金”成为了延庆文学发展的加速器,有力推动了延庆文学事业蓬勃发展。这一文化善举,筑起了妫川文学创作的丰碑,激发了延庆作家的创作雄心和灵感,推动了妫川文学大发展、大繁荣。
延庆区作家协会理事、延庆区园林绿化局退休干部曹兴旺说:“好多年就想出一本自己的书,可是因为好多原因都没能出,妫川文学发展基金一帮助就出了,叫《兴旺的土地》,我有一本自己的书了,我的愿望达到了。我孙女说,我爷爷出书了,你快赶紧给我一本好好看看。”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延庆区作家协会秘书长许青山说:“妫川文学发展基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延庆本土作家看到,我可以试一试,试一试之后看到我可以写下去,写下去之后看到我可以走出去。我觉得它给了我们一个引领,同时又给了我们支持、力量和自信。”
延庆区文联原主席赵万里表示:“妫川文学发展基金对延庆的文学发展,和对延庆文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里边,我也是受益者。在妫川文学发展基金的扶持下,我出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叫《家宴散后》,在这方面来讲,我要感谢妫川文学发展基金和乔雨先生的努力,另外也感谢我们延庆作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沟通、搜集和整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妫川这片热土上,走出了孟广臣、乔雨、连禾、谢久忠、石中元、陈超、远山、华夏、张和平、周诠、林遥、许青山、梁小兰等80余位作家,发表、出版了大量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他们用心中深沉的爱和手中灵动的笔,讲妫川故事,发怀古幽思,写时代颂歌。
乔雨,这位从延庆走出去的妫川娇子,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其感悟,为《长城传》的创作奠定了深厚根基,让这部作品蕴含着更为深沉的底蕴、丰富的内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苍凉妫水浩浩荡荡。剪不断,依然滚滚入海洋;汉唐霜月古城雕梁。登高赋,励精图治著新章。壮哉妫川。美哉妫水。承轩辕之福泽兮,享德运恒长;聚太行之雄魄兮,兴吾之故乡!”
除了《长城传》,被刻碑立于妫水湖畔的《妫川赋》,也是乔雨青年时期的之作,成为延庆文化地标的同时,也代表了他对家乡一往情深的初心。
“冠山书院坐落在妫城东北角的崇文街,乾隆十九年由妫川州知州芮泰元创建,书院名字取自‘居庸险而壮,冠山秀而文,同为州之镇,又同在数十里之内’。后因知州频繁更迭,到光绪朝,书院已经凋零洞察是什么。”
《长城传》中所描写的“冠山书院”就是今天延庆区第一小学的前身。书中,梅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是众多办学救国人士的代表。他们主张发展教育,使民众摆脱愚昧,开启民智,让国家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由弱变强,进而实现救亡图存。
在延庆这片文化厚土之上,延庆区第一小学屹立近270载,它是延庆文化传承的摇篮,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启航,带着梦想奔赴四方,其名校风范于岁月中长盛不衰。45年前,乔雨从这里走出校门,40多年后,他倾情写下了《长城传》。
今天,延庆各个学校长城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课程设置多元深入,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深植长城情怀,传承精神力量,厚植文化自信根基,让长城文化的火种在青少年的心田熊熊燃烧,绽放出绚烂的文化之花。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长城以其挖不尽的文化资源、写不尽的民族之魂,引领着妫川文学作家,以艺术的形式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这是对习总给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的生动实践。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