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尼克松12字墨宝尼克松看后一头雾水近50年无人能解

  作为一代伟人,境界高远,胸襟开阔,思维跳跃,一言一行中不乏天马行空之举,加上他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擅长用典,一些看似轻松平常的言谈举止,往往饱含深意,因此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未解之谜”,为人津津乐道。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两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由此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

  访华期间,尼克松为带来了一些别出心裁的礼物,我方也出于外交礼节,向尼克松回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礼物,但尼克松还不满意,他听说是超一流的书法家,便亲自开口向求取一副墨宝。

  欣然应允,挥毫泼墨,送给尼克松12个字——“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尼克松看后如获至宝,但这12个字究竟有什么内涵,他却一头雾水,摇头不解。

  其实,不光是尼克松,很多中外学者也对这12个字的内涵进行过分析研究,但距离赠诗尼克松一事已经将近50年,这12个字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1972年2月的尼克松访华,震惊了世界,但这一幕并非中美双方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尤其是主席,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间,美国始终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甚至可以说是不共戴天,但国家不同于个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6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在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后,昔日的苏联“老大哥”彻底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秀肌肉”,甚至声称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般的核打击”,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战争威胁和核恐吓了。

  当然,老对头美国也不甘寂寞,不断升级对越南的侵略,美军飞机和战舰频繁“打擦边球”,不时侵入我国领海领空,严重威胁我国南部的安全。可以说,中国是“腹背受敌”,“两头受气”,形势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地步。

  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通过《华盛顿星报》把苏联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般的核打击”的信息巧妙地告知了中国。在这之后,尼克松更是频繁示好,在各种公开场合表达对中国的好感,甚至在一次会见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时称:“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

  何许人也?始终洞察全球局势的他,通过这件事敏锐捕捉到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主动示好,开始探讨中美联合对抗苏联的可能性。

  打了一辈子仗,深通韬略,当然知道不能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道理,毕竟哪怕是一对一单挑,中国相比美苏还是国力略逊一筹,更遑论两面作战了。

  同时,老人家直接点名指示,由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名老帅具体负责研究国际形势和战略问题,特别是中国对苏对美的战略取向,形成书面意见供中央决策参考。

  一声令下,72岁的叶剑英,70岁的聂荣臻,68岁的陈毅、徐向前,如同当年打仗一样,立即进入角色,四位老帅废寝忘食,经过6次共19小时的讨论,迅速形成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上报和党中央。

  叶剑英借用历史故事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中、美、苏就相当于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国应借鉴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方针,联美抗苏!

  这个建议正中下怀,他投桃报李,也安排了一系列向美国示好的行动,包括邀请登上城楼、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特别是“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彻底让美国人明白了中国政府的“真意”,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在飞机舷梯上,他看到周恩来如一棵青松般站立,远远便向周恩来伸出自己的右手。当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感慨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用自己的智慧、机敏,幽默、风趣,洞察全局、富有哲理的思维和谈话征服了尼克松,让尼克松见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领袖。

  为了礼物,白宫方面伤透了脑筋,他们不懂中国,既不懂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不懂中国的现在当下,他们不知道中国人会送些什么,也不知道该给中国人送些什么。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曾送给中国一块月球带回来的岩土,但中国似乎对这块被美国人视作珍宝的月球岩土并不感冒,白宫一度考虑送卢赛特(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材质的纪念章,后来觉得这种合成材料上不了台面,只好作罢。

  最终,呈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三件礼物:日本“阿波丸”沉没的详细经纬度图和船上的珍宝清单、一对麝香牛、两棵来自加州的参天美国杉树。

  “阿波丸”号是日本一艘远洋邮轮,装满了日本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掠夺的珍宝,据说还有从中国窃取的“北京人”头盖骨。1945年4月1日,“阿波丸”号在行驶至中国福建省平潭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美军潜舰击沉,船上无数珍宝全部沉入海底。

  两头麝香牛分别叫“米尔顿”(Milton)和“玛蒂尔达”(Matilda),他们于1972年4月9日抵达北京动物园,只是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似乎有些水土不服,没能生活太久,其中“米尔顿”1975年2月病死,“玛蒂尔达”死于1980年。

  至于两棵巨大的美国红杉树,其中一棵刚抵达中国就因为虫害枯萎,另一棵被栽种在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一直生长得很茂盛,成为数十年来中美关系的见证。

  瓷制天鹅由美国新泽西州波姆陶瓷艺术中心烧制,造型十分精美,不过美方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将天鹅的第五根羽毛碰断,只好用胶水接上,但还是能看得出来粘接的痕迹,所以尼克松在送礼物时很不好意思,深表歉意。

  尼克松知道中国茶叶驰名天下,但4两茶叶也太少了吧,当下神情便有些异样,周恩来看出尼克松的不悦,微笑解释说:“这可是毛主席送给您的半壁江山啊。”

  周恩来进一步解释说,这种“大红袍”是稀世珍品,母树只有3棵,每年产量极其有限,就连毛主席自己手里也只有8两,拿出4两送给尼克松,岂不就是“半壁江山”?

  尼克松收好茶叶之后,又向求取墨宝,他在访华之前做足了功课,不仅专门研究了的成长和历史,还阅读了一些著作和诗词,知道是中国当代的大诗人、大书法家,便坦率向开口。

  尼克松对题写的这12个字奉若至宝,但由于没有给出直接的解释说明,所以尼克松始终不明白这4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而随行的美国代表团成员,包括翻译和一些所谓“中国通”在内,也都是一脸懵圈,不解其意。

  尼克松回到美国后,回赠的礼物引发了美国各界的强烈兴趣,尤其是研究和中国文化的各路专家纷纷对这12字墨宝进行解读,但大多都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头雾水,大家都搞不明白这位东方伟人究竟要表达什么玄机。

  此后余生,从未解释过这12个字的线个字成为未解之谜,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后还是一个叫罗斯·特里尔的美国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罗斯·特里尔,师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国际汉学家费正清等,曾撰写出版《传》、《的后半生》等著作,其作品拥有极大影响力,堪称国外研究的头号专家。

  1,“老叟坐凳”,讲的是一个老头坐在凳子上,暗喻中老人是美国,正在傲慢地看着整个世界,殊不知世界已经在悄悄变化,美帝已经跟不上形势,有坐井观天之嫌。

  2,“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一名女子羽化登仙飞上月球的故事,暗喻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表明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大。

  3,“走马观花”,本意是粗略地浏览观察事物,用这个成语暗示尼克松在中国的访问十分简短,如同走马观花一样。

  罗斯·特里尔对这12个字的解释,看起来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也符合一贯自信、乐观、强大的形象,因此得到很多中外学者的赞同。

  由于从未向任何人解释过这12个字的真实内涵,目前尚没有权威说法,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本人一贯风格揣测一二。作者认为,罗斯·特里尔对这12个字的解读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形势。

  尼克松出生于1913年,时年59岁,出生于1893年,时年79岁,比尼克松大了整整20岁,1972年时已经进入暮年。一向乐观,喜欢谦虚自嘲,自称“老叟”符合当时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他老人家的自喻、自嘲和谦虚。

  如前所述,尼克松访华时,国际风云动荡,世界很不安宁,“老叟坐凳”寓意方方正正,四平八稳,应该是用这一成语暗喻自己面对世界形势的云波诡谲,面无惧色,淡然处之,现出一种对自己和国家的自信与强大。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的,而尼克松访华是在1970年2月,因为“东方红一号”在此之前属于我国最高机密,不可能对外透露,应该不会用它来暗喻,更何况“东方红一号”只是人造卫星,并非登月工程。

  “阿波罗计划”即美国的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起因是美苏两国太空争霸,1969年7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个半小时的月球地面行走,成功实现了“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诗词中经常会有关于太空、宇宙的意象,七律《送瘟神》一诗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名句;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有“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之语;《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直抒胸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凡此种种,表明作为一代伟人的胸襟开阔,超越寰宇,他老人家一直密切洞察着全球形势,“阿波罗计划”虽然是美国人的成功,但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大进步,对此是肯定的、欣喜的,他以中国的“嫦娥奔月”故事比拟美国的“载人登月工程”,无疑是拉近了中美两国的关系,同时表达了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期望。

  另外,作者认为使用“嫦娥奔月”一词,也暗含着另一层的意思,那就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虽然厉害,但我们中国也不甘落后,我们在几千年以前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今后也一定会登上月球。

  尼克松访是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加上往返不过8天,这对于隔离数十年,双方知之甚少的中美两国而言,无疑是一次短暂、仓促的访问,尽管双方共同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但在很多具体事宜上并未进行深入沟通。

  对尼克松这次访华显然也是不够满意的,毕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尼克松一个美国人走了一圈不过是走马观花,怎能真正参透?正因为如此,才有了1976年2月邀请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访华。

  用走马观花这一成语,一方面是指尼克松访华时间仓促,水过地皮湿,有些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更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则是暗讽美国两党执政的虚伪性,共和党、党交替执政,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如同走马灯一样儿戏。

  作者补充一点,对回赠尼克松12字墨宝一事究竟是真是假,有人曾提出异议,认为2013年出版的《年谱》并未记载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尼克松12个字的事,尼克松本人的回忆录也没有谈到这件事,因此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

  《年谱》虽然比较全面记载了的生平事迹和活动,是研究生平重要的参考文献,但任何资料都不可能确保绝无遗漏,穷尽一切事实,不能因为《年谱》和尼克松回忆录没有提及,就否认此事的存在。

  实际上,中国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解放日报、北京晨报等官方媒体都曾公开刊载过尼克松访华,其中都提及赠尼克松12字墨宝之事,而这件事确实很符合的一贯风格,幽默风趣,英明睿智,举轻若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14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ingzhe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