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涛:新经济洞见力的东方文化渊源

  6月10日下午,在长城战略咨询、硅谷丁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洞见研讨会上,作者做了《新经济洞见力的东方文化渊源》主题报告,与会专家给予了点评。以下是发言整理。

  非常高兴能够站在美国的土地上,从文化渊源的源头,初探中国凭什么在改革开放短短的三四十年完成有些国家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我分享的主题是《新经济洞见力的东方渊源》,主要包括洞见观的起源、新经济的涌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洞见、如何炼就新经济洞见力等内容。

  我主要是从西方哲学中的直觉论、东方哲学中的悟性以及目前流行的商业洞见来看待洞见观的起源。在西方哲学中,无论是直觉主义(柏格森)、复杂系统论(涌现/突变)还是现象学洞见观(胡赛尔)都对“洞见”有所涉及,以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洞见是“本质的直观”、“确真的明见”、“直觉的穿透”。在东方哲学中,无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禅宗的顿悟还是诸子的悟性思维,都和洞见有着深刻的渊源,洞见几乎就可以理解成“悟”,也就是是通过身心体察、心领神会的方式认知与理解事物,有极强的通透力,能通透表象直达本质。在商业洞见中,菲尔-杜森伯里强调“洞见远胜创意”,大前研一强调的制定战略的成功关键因素是洞察力,施密特强调技术洞见,而德勤公司强调基于数据的商业分析能带来识见、洞见、预见三层价值。应该说,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抓商业机会成为商业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家、创业者的核心。

  在新经济条件下,伴随产业运动规律从分解、融合到跨界,新经济的运行规律逐步从产业价值链演化到基于创新创业的新经济生态论。在生态观条件下,各类创新主体、资源要素都积蓄着不同的能量,一旦越过发展的“奇点”,产业就会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爆发式增长,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物种不断涌现。只有具有超然的洞见力,才能洞见产业生态中的奇点。这其中,洞见使得人们能够在巨量信息噪音和干扰中准确快速甄别机遇与威胁、穿透信息海洋高效决策、识别个性与独特竞争力、抢占新制高点。更进一步来讲,洞见的作用就是以跳跃式思维质变,直接发现隐藏在巨量信息中的机遇和威胁,提高决策效率,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在洞见方面,长城所往往将洞见能力作为战略咨询的核心能力,创新性提出新经济三方法,并为了提高创业者的洞见能力创办了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譬如在新经济机会论上,提出从SWOT到OSTW转变,注重抓机会及外部诊断;在爆发式成长论上,提出“创业-瞪羚-独角兽-龙”的跃迁式成长路线,在创新生态论上,因为创新生态的力量源泉是开放、跨界、相互激发、多样化的合作与共生。但不论如何,我们以为“洞见”的“洞”是洞察或洞悉,也就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把握;“洞见”的“见”是预见或远见,也就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态势的判断。这种“洞”需要的是深度,只有越往下看才能越往上看,重在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规律;这种“见”需要的是视野,只有越往后看才能越往前看,重在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

  在新经济条件下,无论从创业,还是从企业,抑或从产业发展等角度,都出现了与洞见紧密相连的涌现。

  这些年,在美国硅谷、以色列、德国等创新尖峰地区,创客空间及新型孵化机构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Y-Combinator、The Trendlines Group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新型孵化机构。与此同时,中国的众创空间建设已进入繁荣期,不仅出现了依托大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地产机构等各类机构的众创空间,还出现出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湾创业广场、杭州梦想小镇等众创空间集聚区。这些大量众创空间的涌现,不是为了众创而众创,而是通过开放创新以及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圈提升创业者洞见能力。

  现在大家都将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如同企业年增长速度可轻易超越一倍、十倍、百倍、千倍以上的企业,称之为“瞪羚”。无论是《硅谷指数》,从1994年起创刊开始就把硅谷瞪羚企业数量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还是中国高新区,明确将培育发展瞪羚企业作为重要目标,并且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瞪羚企业的发展,不光是企业家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洞见了产业价值运动及演变规律,在产业分解、融合、跨界中找到了全新商业机会,使得一批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产业业态创新中跨过“死亡谷”而实现快速成长。

  中、美独角兽企业的涌现,核心是在把握产业跨界融合基础上,实现“一企一业”的产业变革。所谓“一企一业”,就是一个企业的出现与成长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业态乃至原创的产业,还引领了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生成发育。这又与洞见何干?任何企业为了追求爆发成长,不单纯是从盯着瞬息万变的市场而去熟化商业模式,而是上升到产业变革高度,在产业大破大立中找到跨界融合的机会。

  在这里,我用的一个词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我想中心表达的是,目前在新经济领域大家较为注重的洞见力源自东方文化。当然不是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而是易学、道家、禅宗和心学。无论是易学中的“简易、变易、不易”,还是道家中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无论禅宗中的“从渐悟、顿悟到神通”,还是心学中的“在知行合一中超然洞见”,不仅强调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洞察洞悉,还强调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态势的预见,成为新经济洞见力的文化渊源。

  中国人凭什么能够抓住科技、产业变革以及全球化发展机遇,用三四十年走完很多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我想,虽然原因很多,但根上在于一定文化传统条件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精神。如果说,东方式思维更加注重形象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螺旋思维、模糊思维以及整体方主义,那么西方式思维,更加强调抽象思维、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直线思维、实证思维以及个体方主义。应该说,在整体方主义下,形象思维使得中国人更具有想象力,系统思维使得中国人更具有穿透力,直觉思维使得中国人更加灵敏,螺旋思维使得中国人能在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统一,模糊思维使得中国人更加不拘一格,而这一切恰恰更适宜于新经济的发展。正如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征就是精深、博大和淳朴;美国人博大、淳朴,但不精深;英国人精深、淳朴,但不博大;德国人精深、博大,但不淳朴。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特征,除了我上面提到过的那三种之外,还应补上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灵敏”。只有灵敏、精深、博大和淳朴,才能更好地抓机会、抓到机会、用好机会。

  在这里,我也想借用王所长洞见基础上的再创新。硅谷是华人最早登陆的地方,而128公路地区是欧洲人最早登陆的地方;两地的历史差异有可能是造成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差异原因。128公路是以波士顿为核心的,而波士顿的重要特征是很深的爱尔兰人烙印;爱尔兰的文化传统是天主教的、也重视教育、精英,这就使得128公路地区是美国学术最发达的区域,但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也有他的局限性就是精英、保守和不开放。与之相比,则是硅谷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硅谷强调全球链接能力,成为全球典型的移民城市。正是在移民城市的条件下,产生了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文化,进而促成了硅谷创新创业文化的发育。

  应该说,《易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源头,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不论易学多么复杂,但核心是把握好《易经》的易字的三解,即“简易、变易、不易”。所谓“简易”就是最简朴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变易”就是万事万物处于循环往复的变化之中,事物的运动规律;“不易” 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易学与洞见的关系,就是指导人们从事物的原本以及千变万化之中,找到不变的东西。

  《道德经》之《道经》开篇既是对“道”的认识论,也是最典型的洞见论。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与洞见的关系,就是追寻思索事物存在、运动、发展的规律,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同时“无为而治”,按照规律与自然成长机制做事 。

  禅宗讲究从渐悟、顿悟,最后到神通,体现为一个人的悟性——想象力、洞见力、创造力。所谓“渐悟”是指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思考而领悟;“顿悟”是指对于一件事物或道理,因为某种因素或缘由而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神通是悟的结果,自由、自觉、自在。禅宗有一首流传广远的话,“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说的正是佛在心中不在身外。修禅的目的就是突破迷妄,使隐藏的活力得以自由地展开,让内心一切创造的动力得以自由的发挥。苹果前CEO 乔布斯是个佛,他以为很多富有洞见、创见的产品,其灵感来自于禅宗的影响。用《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话讲,“他的让他很难实现真正的涅盘;内在的平静、内心的平和或者说为人的圆润这些禅修者的特质,并未在他身上有所显现。 某种意义上,华人企业家是硅谷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华人工程师,硅谷企业的成就就不会那么大;而无论是硅谷的企业家,还是华人参与者,都有着东方文化元素以及文化烙印,确保硅谷的洞见力之所在。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知”,既不是“命题之知 ”(Knowing-that),也不是“能力之知 ”(Knowing-how),而是“动力之知”(Knowing-to或者Moral Knowing-to)”。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心学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于洞见力的启示,不是通过理论的理论、文献得文献,而是更具实践与体验,寻找理性上与道德上的支持,合适的就用、就做,不合适的就提出新的理论或者不去做。应该说,心学最大的现代意义是崇尚个体、激发个性、以人为本的心学伦理;最大的当代精神是无中生有、有破有立、心动即行的创新精神;而最大的全球价值是志存高远、独立人格、知行合一的品质品格。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新一代创业者,都强调“改变世界”,强调研发产业化一体,都是知行合一、超然洞见的典型代表。

  我们以为,最具洞见力的五类人物分别是变革创业者、战略咨询师、战略科学家、天使投资人、社会企业家。这其中,对于变革创业者,能够根植商业实践与创业切入,洞察市场机会、行业机遇之所在;对于战略咨询师,能够根植咨询实践,把握产业演进之势、创业之道、企业成功之律;对于战略科学家,能够根植科学研究,对技术未来发展具有超前的预见能力;对于天使投资人,能够根植投资实践,对未来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对于社会企业家,能够超越商业利益,能够更叫超脱地看到未来市场与新经济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行为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洞见力呢?应该说,冥想、风暴、力行等成为炼就超然洞见力的运动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所谓“冥想”,无论是禅宗及道家的打坐,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还是瑜伽中的冥想,能够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通过冥想来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所谓“风暴”,主要是通过一人或多人头脑风暴开展概念验证,打开脑壳、打破天窗,形成完全不一样的创意或设想;所谓“力行”,就是学中干、干中学,在身体力行乃至苦行中,提升洞见能力。

  我们认为,新经济洞见力主要取决于独立的怀疑精神、跨界的视角、科学严谨的逻辑、丰富深刻的视角、外修内链的践行。对于独立的怀疑精神,就是不屈从权威,不盲从主流,独立思考做预判;对于跨界的视角,就是对事物做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与审视;对于科学严谨的逻辑,只有更加科学研究才能更有解释力说服力;对于丰富深刻的视角,只有广泛接触运转的规律才能洞察各种端倪;对于外修内链的践行,就是以开放的心灵对外感知,卓越凝练力与敏锐的眼力。

  再回到提升创业者的洞见力上来。前段时间,中国的创业孵化经历了第一个三十年,大家都很激动、很欣慰。实际上,第一个三十年更主要是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孵化器到底对一个成功的创业能有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效果,需要有全新的思考。我认为,真正对创业者、创业企业有用的是两点:一是如何思考问题,重在提升洞见能力;二是促进资源配置,主要是人才、资本、技术、经验、公共关系等。在类似判断思考下,长城所于2015年创办商业模式概念验证实验室。我们以为,其最大的本质是一种重新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用东方人特有的战略直感与洞见力,从商业角度思考创业生存、企业发展,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激发创意,用反复概念验证不断打磨商业模型,并上升为一种具有冲击力、延展性、裂变性的模式;而最大的价值是一种全新配置资源方式,以高频活动产生高端链接、以高端链接配置高端资源、以高端资源产生高端创新成果,在局部形成创新生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14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ingzhe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