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她将华夏之美向世界娓娓道来

  三湘都市报10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 通讯员 滕雅琪 王可心)烟火中国,在她的镜头里流转;浪漫中国,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1994年生于蒙古乌兰巴托市的巴赞亚(NARANTSETSEG BATZAYA),本科毕业于蒙古新闻大学,现在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读硕士学位,她以记者之姿求学中国,将中国的故事讲给草原的风,将华夏之美向世界娓娓道来。

  “只在新闻报刊、电视媒体中听过些许中国的报道。”“在我的印象里中国就是蒙古国的普通‘邻居’”“说不上来太多,很神秘的感觉!”这是7年前巴赞亚对中国的初印象,当时的她还仅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报社记者,全然不知命运会将她如何同这个普通邻居交织、贯通。

  2018年,在内蒙古举行的中蒙际贸易展恰会的现场齐聚首入中国的各国友人,巴赞亚受邀以记者身份出席,各族交融的地方风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妙绝伦的手工艺作……让初抵中国的她大受震撼,她从未意料到报纸上草草数句带过的国家竟如此妙美,“精神世界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想与中国有心灵上的接触。”巴赞亚说道。

  2019年,凭借记者敏锐的洞察力、执行力让她下定决心来到中国,去找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探索泱泱大国快速发展的奥秘,将无与伦比的中国故事向世界讲述。自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关注热点,细察社会动向,成为一名国际记者是巴赞亚的梦想。“我要一直保持进步,讲述更多的动人故事。”她坚毅地说道。求学之路,道阻且长。语言困难、思乡之苦……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巴赞亚面临着各种挑战。温暖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巴赞亚因打球结识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女孩,她们一起练习中文发音,细究中文语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慢慢摸索出中文之道,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半师半友半知己,巴赞亚的中文老师同她交流颇多,知晓她心中有国际记者梦,于是在她进修期满时推荐她继续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回国就业抑或续时升级,面对人生的岔路口,她几乎未有犹豫、仍衷初心,只管抓住机会孤勇向前。“中文老师曾经交给我一个中国成语叫做‘立竿见影’,教导我只管行事和付出,久而久之便能再做事时立马得到收获,所以我只管努力向着我的梦想直奔就好。”她说。

  “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我深爱着这个国家,在这里我有挚友、有恩师,还有一颗跳动的心。”久居的四年里,巴赞亚在四季更迭中看着了科大的日新月异,走过了许多城市,记录了中国的迅猛发展。“我最喜欢上海,在那里我看到了多元的文化,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她激动地说道。

  “中国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国家,我想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巴赞亚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课余时间她活跃在自媒体平台上,用另眼观中华,把自身真实生活记录在视频中,将自己的所见所学娓娓道来,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美丽的中国,游览多样的中国,爱上幸福的中国。

  疫情肆意蔓延,居华的四年间巴赞亚未曾回到家乡,今年6月,她载着一肚子的话语,搭乘回国的飞机,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蒙古国大草原。当她迫切地想告诉周围的人们中国的真实样貌时,却发现人们早已不再仅靠那零碎的只言片语感悟中国,当地的人们大都对中国有了更新更细的认识,人们开始学习中文,计划去中国旅游,前往中国求学……“大家真的爱上了中国,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她说。

  暑假实习期间,巴赞亚奉献自身所学,选做了一名中文教师,将博大精深的中文语法传授给当地求学的人们,将来自远方的故事道给草原的风听。

  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故事的优秀传播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故事正在被一个又一个的“巴赞亚”讲述,这是文化的自信,是大国底蕴。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政策,向各国人才敞开怀抱,鼓励留学生走入中国,体验魅力的中华文化,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爱上中国,讲述中国故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34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ingzhe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