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max洞察洞察能力30岁之前你一定要掌握这2种能力
万博max最近,常听朋友聊起一个词“没成就感”——什么也没干成大半年又过去了,下半年也不知道该从哪继续发力。
这种脚踩不到地面的焦虑和倦怠感,实质上是缺少从个人品牌角度出发的整体思维逻辑和行动框架,你只是在处理事务,而不是在塑造自己。
营销能力是每个职场人的底层能力,是我们发现、创造、交付自身价值,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建立个人品牌,达成自己职业理想,并获得回报的过程。
在个人品牌塑造层面,细分市场就是你所在的行业,顾客就是企业雇主甚至创业投资者,他们在选人的过程中,互相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性。
比如,电商创业公司会强调 “我们从 BAT 挖来一个销售冠军”,4A 广告公司会很自豪“我们招的新员工曾在奥美实习”。
营销中强调机会辨识,需要定义、度量目标市场的规模、利润潜力,不适合的目标市场只会让资源投入打水漂。
湖畔大学梁宁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对双胞胎 2010 年大学毕业后,一个加入了 BAT,一个进入报社,7 年后,一个年薪百万,一个因为报社行业沉沦,一切重头来过。
决定这两个人命运的首要因素并不是个体能力,而是他们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塌,这是单靠个体能力很难挽回的。
雷军曾对傅盛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营销的第二个阶段,寻找目标物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制定填补落差的方案,通过过往经历的整理展示存量,通过学习积累自己的能力增量。
假设我们把目标聚集在创意营销领域,一个普通广告人要在这个领域顺利打造个人品牌,甚至成为 KOL,填补落差的方案具体有哪些步骤?
举个例子,接触的人里,能够完整贴合这 4 步个人品牌营销方案的,去年大火的招行番茄炒蛋营销案的幕后推手李嘉铭算一个。
这个短视频营销的经典案例,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当时争议不少,但它最终却实实在在为品牌带来媒体价值超 5 亿的曝光。
▲该营销案媒体价值超 5 亿,微博阅读量 1.5 亿,相关讨论超过 1200 万,仅朋友圈单渠道获得 793 万次播放万博max,48 万次转发,成为去年短视频营销的经典案例。
从一开始的设计菜鸟,到后来成为“有氧”的联合创始人,李嘉铭一直以来通过不断接触行业前辈,学习大量经典案例,主动去填补缺乏感。
当很多人还坚持认为营销这个工作高度依赖少数天才的灵感发挥,他已经靠自己总结的方,成为大厂刷屏营销案的幕后推手,并拿下众多行业大奖。
大部分我们看似随机的事件背后都有其规律,创意营销是这样,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交付更是这样,就像爱因斯坦那句“上帝从来不掷骰子”。
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营销,我们推荐网易云课堂与创意总监李嘉铭联合推出的《创意总监的 12 节营销课》。
不仅能够学会如何低成本获取 30 倍 KPI 曝光,持续输出顶尖创意,还能将这套思维方运用到工作的各个层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