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探赜 洞烛幽微

  今年是辛亥一百周年,在我目前所接触到的辛亥新书中,伍立杨所著《中国1911》无疑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今年所诞生的辛亥史著作,在史料的占有上较之以往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近年更多辛亥史料的被发现、辛亥人物回忆录被出版,一部部辛亥史正在趋向历史的本原。《中国1911》的书后并没有罗列相关参考书目,但草草算来,书稿中被直接引用过的涉及辛亥史的著作已达七十余种。单是正文提及的辛亥人直接回忆录便有张奚若《回忆辛亥》、吴醒汉《武昌起义三日记》、咏簪《武昌起义两日记》、曹亚伯《武昌真史》、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万耀煌《万耀煌口述自传》、马超俊与傅秉常《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冯自由《逸史》、冯玉祥《冯玉祥回忆录》、李烈钧《李烈钧将军自传》、张继《张继回忆录》、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张绪滋《战乱余生——张绪滋回忆录》等。在考证谁打响了辛亥第一枪这一史实时,仅仅是当事人的回忆,就参考了尹呈辅《参与辛亥武昌首义之回忆》、万耀煌《辛亥首义答客问》、曹伯亚《武昌起义》等。如果进一步仔细分析这些被直接引用的相关著作,你会发现其中不少是近年才刚刚出版的。而面对这些庞杂甚至带有分歧的辛亥史料,著者伍立杨没有简单机械地引用,而是加以辨析。在谈到瑞澂逃逸一事时,伍立杨首先否定了今人学者张鸣《瑞澂之走》一文“此时的瑞澂,如果能够镇定一点,亲自率军抵抗,群龙无首的者能否成功,实在是未定之数”的观点,接着通过对事件亲历者张任民的《我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忆述》、曹亚伯的《武昌真史》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第五卷中吴醒汉等的回忆,分别加以辨析,给出己见。

  伍立杨先生在谈及著文时,曾多次表达过对史学家唐德纲的钦佩,事实上,近些年他的撰史已渐有唐氏之风。在《黄仁宇、唐德刚异同说略——两种历史观及两类图书的比较》一文中,伍立杨论道:“唐德刚更强有力的方面在于,他善于把他的历史见解带进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存状态活泼泼地结合起来,在多头绪而又极清晰的考辨中,辅以现代思维,其间包括对以19、20世纪为中心、辐射文明全史的各种、各种意识形态体系,以及民族、国家、社会的通透解析。唐先生逶迤连绵的文字起伏,也导引出关于世界潮流顺逆的取向和价值圭臬。历史往往以冰凉的统计数字出现,而在冰凉的数字后面,不知隐藏着多少活生生的生命的血泪故事。唐先生的如椽大笔,就有力量将数字生命化,将概念具象化,因而极具震撼力。”很显然,这种用文字辐射文明全史,对民族、国家、社会进行通透解析的著史观,已经在伍立杨的笔下得以实现。《中国1911》的诞生,也昭示伍立杨著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十年之前,《齐人物论》谈及伍立杨时说:“伍立杨的文字有一种鲜明的贵族倾向,他写作不为别的,似乎就为了证明自己秉承着一股高贵的‘文言’血统。”文言血统的高贵,难说褒贬,但十年之后,将伍立杨历史叙述重心再视为就为秉承高贵文言血统,显然不太准确,《中国1911》叙述的凝练,不仅体现在文字本身,更多的是作者从唐德纲等史家身上学到的文字的厚度与震撼力。

  王开林曾评伍立杨著书:“一如老吏决狱,索隐探赜,洞烛幽微;又如名厨主理,将才华、史识、文笔烩于鼎鼐,成其绝佳滋味。”构思彰显才华,史料决定史识,叙述即展文笔,加上伍先生骨子里的理想主义精神,《中国1911》注定成为中国出版界纪念百年辛亥出版物中的佼佼者。

  (伍立杨著《中国1911》已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目前正以《中国辛亥1911》为题在本报连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17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ingzhe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