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讲堂洞察不是观察
而“洞察”则是能看出导致现象的原因。人们了解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就能据此采取有效行动。也就是说,“洞察”不是为了解释,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
导致一种现象显现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你的发现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那就算不上“洞察”。
我的血压高了好多年,医生告诉我血压不控制会有严重后果,比如中风、猝死,所以必须常年服降压药。以后我又被发现血糖、血脂都超标了,于是医生又告诉我还要服用降血糖和降血脂的药。传统医学的“观察”结论是: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就会引发对脏器的损害,所以要用药来控制症状。
可是,功能医学专家李晓露博士不久前告诉我,其实所有的身体检测指标不正常,都是由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的,是饮食、生活习惯、环境以及基因作用的结果。所以用控制症状(服用降压、降脂、降糖的药)的方式来“对症下药”,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环境和生活习惯,最后修复细胞才能根本恢复身体状态的平衡。这大概可以算是医学的“洞察”了。
网红直播带货火了一阵了。有人就将它与传统电商比较,说电商是“人找货”,网红直播是“货找人”,“货找人”要比“人找货”更先进。这是“洞察”吗?
搜索电商表面上看的确是为人找货提供了方便,但从电商“货架”上的商家角度来看,其本质上仍然是与线下商业差不多的“货等人”。从传统电商被动的“等人”,到直播带货主动的“找人”,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但其立场其实没太多变化,还是卖方的推销视角。我们知道商业发展的总趋势应该是:主动权从卖方向买方转移。而“人找货”显然要比“货找人”,买方的主动权更明显。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为人找货”直至“为人造货”,并不是更落后,而是商业发展更可能的一个方向。我们预计,未来谁能更精准、更高效地站在消费端的角度来匹配需求,谁就更可能胜出。所以,未来可能会兴起的是那种买手型的主播,他们不是厂商立场的推销,而是更多消费者立场的选货。其中很重要的区别在,他们不是从厂商端获取收益,他们也许会向消费者或第三方收费,也有可能是一种类似COSTCO的线上模式。
直播的兴起,其实只是商业信息脱媒化的一种表现。而眼下的几个头部网红的带货,品牌方更像是在做一种广告的投放,而不是正常的销售。一些头部网红对品牌方的强势压榨,也会逼迫厂商寻求其他出路,比如向DTC这类模式靠拢。
商业的模式会越来越多元,不太可能一种打法一统天下,直播也许只是手段之一,靠网红来带货更不太会成为商业主流。
另外,像“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之类的话,也很难算是“洞察”,甚至连“观察”都不一定是。这种话的确能吸引眼球,但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对指导行动方向没有意义,只会增添焦躁。每个行业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被改造,这应该是常识。而如果谁能指出在当下这个节点,有哪些路径可以改变行业,为创业小伙伴们指点努力的方向,这就是“洞察”了。
据说,有智威汤逊的资深员工回忆,每个老智威汤逊人肯定都记得在他们的第一个培训中,Tom带着奇怪口音的那句话:“洞察,不是观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