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意能做多大由它决定
媒介,大部分人获取信息的途径是电视。 渠道,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卖场、超市买东西。 制造,当时做工业创业的人比较多。
媒介,媒介从集中性、权威性,变成了一个非常碎片化的媒介平台,使得我们今天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
渠道,出现了大量的流量平台和电商平台,还有许多线下平台,如社区店、便利店、超市、大卖场、零售新通路等各种各样的渠道。
通过这15年的竞争博弈,渠道跟流量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但优质供应链制造开始变得集中。把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完整的对比后,可以发现这两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牌。大量的新兴品牌做了品类创新,并借助流量形式快速成长。
过去的老品牌往往是先做线下,做了几十年,然后再快速做电商。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新品牌崛起的路径完全改变了。它们大部分都是通过线个亿的体量。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我们今天做的品牌壁垒跟10~15年前相比,其实是降低的。也就是说,由于流量碎片化、渠道碎片化、媒介碎片化,消费者的认知效率反而在下降。
新品牌如果能够赶上流量红利,加上较强的流量运营能力,再找一个优质代工厂,就可以形成非常好的消费者转化。
我们看了很多关于品牌的书和论文,也问了很多资深营销人,最后得出一个对品牌本质的理解:品牌是消费者认知的池子,它是动态的。
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一场营销活动,相当于往消费者认知的池子里加了30分;我今天收到两个消费者的投诉,这个池子就减2分。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品牌资产的沉淀。
第一层,创新的品牌。先声明一下,我们探讨的范畴是新品牌冷启动。我们洞察到,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发现很多品牌的崛起依靠的是当时的渠道流量红利。
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是多因素的,成功要素中也有不同的权重比,而流量红利占了很高的比例,特别是价格偏中低的品类。虽然流量是一个品牌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是实际上品牌的背后一定是产品力。
如果在10年前来看的话,它就是当时的一个典型的新品牌崛起路径。它的第一步是快速形成品类,用洗衣液品类替代存在多年的洗衣粉品类。
今天我们看到的新品牌都是原来一些老品类的创新所带来的机会。品类创新有一个小方:全球视野。
从全球来看,有很多品类其实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就是已经被验证了,但这个品类在中国还是全新的东西,这样的品类创新,往往也有机会点。
第二,找到产品的基本品类后,我们还要选品,除了对标竞品以外还有一套逻辑:通过数据了解不同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流量打法。
今天我们做新品牌,跟以前创业做老品牌不同的点在于,我们要更精准的选品,甚至分析出价格带、目标人群。
这两年快速崛起的抖音、快手,它们是新的流量红利平台,但平台的打法不太一样。这时,品牌商要非常敏感地抓住新的流量红利里面的一些具体打法,适应它的打法,不断摸索。
我们去年研究的一些打法,很有可能到今天就不适用了。所以我们看到今天做品牌的公司,它在运营上的难度越来越高。
比如我们看10年前一个典型的品牌公司,一个销售总监加上几个大区经理就完成了销售体系的搭建。但是,今天很难,因为你要面对每一个流量平台,构建不同的能力,学习不同的玩法。这个时候,对品牌公司的组织的挑战其实非常大。
在做新品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犯一种错误:分散投入。我认为,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分散自己的兵力,特别是资源少的时候,更要集中资源投入到爆款的落实中。
从0~1这个阶段,如果收入端是1~5亿规模,这时往往需要创始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然后加上有一些懂运营的人把流量运营起来。
但是从5亿规模往10亿规模走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个问题:你要越来越体系化、组织化,往往在5亿收入的时候第一个流量平台能够给你的红利快要到天花板了,也就是说不容易突破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构建第二层的能力——多平台的扩展能力,也就是开始考虑平台如何运营,有没有新的流量红利,甚至考虑在线下铺设网点。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品牌企业的成长路径往往是一种阶梯的方式,某一个阶段突然爆发起来,但是走到某一个地方就会放缓,不太容易成长,因为容易干的事儿都干了,剩下的都是需要不断突破和延展运营能力。
在第二个阶段(10亿规模)的时候,老板要从产品经理逐步进化成组织领袖,因为这时考验的是公司的系统化运营能力。
从10亿规模往30亿规模走,或者往更高的天花板突破的时候,基本上进入了第三阶段,从一个区域市场走到全国市场,从单一品牌做到品牌矩阵。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迭代的能力跟前两者又不一样,公司开始需要做组织文化的建设,组建团队、事业部。
这个时候,老板的能力要求已经从运营能力提升到了文化输出,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家一起成就一个更大的企业。
我们看到一个品牌企业成长的路径其实是多元因素的,而且不同的阶段所对应的运营能力都是不同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碰到每一个阶段的难点,如何突破壁垒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也需要去思考如何构建这种能力的核心。
现在有大量的新玩家都挤到品类创新中,其实这个在国际上也是有很多的案例。比如,国际在前几年就提出了B2C,背景是什么呢?
我们会看到,过去的品牌产品到消费者手中,要通过很多步骤:品牌商-经销商-分销商-二级代理商-超市-消费者。整个链路非常长。
今天非常发达的社群化的互联网的涌现,使得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是通过社交。所以,这里就出现了相对低成本做营销、做信息传递的可能性。
然后,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物流、支付也成熟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使得一些新的品牌商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快速链接到目标人群,快速构建用户的消费信任。
我经常看到一个说法:今天的很多品类都值得用新品牌重新去做一遍。当然,这里面就是品类定生死,你的生意能做多大,是由你的品类决定的。
所以,品类的选择逻辑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原点,这门生意的大小是由你选的这条路决定的,而今天的新品牌恰恰可以通过数据、通过更多的研究,能够提前预判很多未来的成长路径。
实际上,品牌能成长到一定规模,往往都是全渠道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线上线下的能力,但是起势的时候可以先从线上开始,因为现在电商多平台的运营效率比较高,容易做。新品牌起步的时候,都是通过电商流量红利快速对接品类崛起这样的一个逻辑。
今天,我们有很多的新新人类(泛指“新潮”、“年轻”、“不同于旧时代的人们”),这些人对新的品类的接受度非常高。
运营流量能力很容易构建,但是反过来看,做出非常柔性化的制造、高水平的工厂其实是非常难的。高水平的工厂、优质制造供应链非常有投资价值。
新的流量玩法的生命期一般只有2~3年,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了解可能存在流量红利的机会点,这就需要不断地去追踪、了解市场,而且快速打磨出有效的运营打法。
所以,线上线下并不是矛盾,我们看到新品牌成长里,线下往往也是获得消费者触达、增加消费者认知非常重要的一个阵地。综合来说,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创业机会。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与全球价值对接能力、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以及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价值取向,为全球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新生代经济上颠覆的力量,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并积极推动与引领新商业文明。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