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丨中国预制食品行业有望持续扩大营收体量
预制食品是以农产品、禽畜类、水产类等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再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调味)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对菜品原料进行简化制作工序,经过卫生、科学的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能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预制食品品类可大体分为四大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和即配食品。
预制食品行业最早在美国起源于1940s,而后在日本起源于1950s。最先出现的基本是代工厂,市场上不存在明确的品牌。经过数十年发展美日均成长出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预制食品企业,例如泰森、日冷、神户物产等。它们的发展趋势与成长轨迹,更为我国预制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增添了确定性与参考模本。
90年代后随着西式快餐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例如肯德基,麦当劳,国内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模式。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相关配套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2014年起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直至2020年,因疫情导致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加速了预制食品行业的消费。
在中国,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菜肴生产方式对家庭和各类餐饮的全流程烹饪方式正呈现出较高的替代性。2021年上半年,味知香抢到“预制食品先行股”的名号上市,千味央厨、安井食品、九毛九、盒马鲜生、叮咚买菜、锅圈等企业也纷纷涉足预制食品。根据沙利文分析,2022年中国预制食品市场规模大约为4,200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食品市场规模可能突破万亿。
产业链上游: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以农牧渔业及初加工业为主,整体分布较散,有实力的中游厂商会介入上游环节。此外,农业企业依托原材料优势和渠道的丰富累积,也常布局预制食品业务,如圣农、正大、新希望等。
产业链中游:中游为预制食品生产商,主要涉及专业预制食品厂商(含速冻食品商)、餐饮企业自建央厨、上游农业企业、部分零售型企业等,例如味知香、安井、圣农、盒马等。
产业链下游:下游主要以B端为主,C段为辅,其中B端市场和C端市场的占比呈现为8:2,预计未来C段市场将会有所上升。而下游终端渠道以餐饮和零售市场为主。其中,从B端出发,酒店渠道和社会餐饮是下游市场消费的主赛道;从C端出发,大型商超、便利店、外卖等是预制食品直接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渠道;其次,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零售(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新型火锅超市)和直播平台正成为预制食品新的销售渠道,刺激B/C端需求的持续高涨。
上游农业企业:主要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依托原材料积累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进一步深度加工切入预制食品行业,例如国联水产、福成股份、新希望等。这些企业具备生产加工能力,多数产品采取可朔源二维码,保障产品安全和质量,对原材料成本把控能力强,具备成本优势。但品牌本身的打造能力不足,对终端消费者把控能力较弱,分销手段较为单一。
专业生产商:主要为专业的食品制造企业,凭借自身食品品牌优势、食品营销经验,以成型的预制食品产品直接切入市场,代表如味知香、千味央厨、真滋味等。这些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强,产品品类丰富,具备大单品研发能力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可满足B端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多数为小规模企业,品质监控存在问题,供应链深度较浅,工厂自动化水平较低,受上游原材料成本影响较大。
速冻食品企业:主要为速冻冷鲜食品生产企业,凭借高超的冷鲜技术、优质的品牌影响力和完善的供应链迅速切入预制食品行业,例如安井食品、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等。这些企业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具备冷链加工和运输的优势,因此渠道分销能力较强,同时也容易打造爆款产品;然后产品品类单一,易受上游成本影响,针对C端和小B端市场,渠道以商朝为主。
餐饮企业:指代大型连锁餐饮服务企业,通过品牌、主打菜品等切入市场,代表如西贝、海底捞、广州酒家、新雅等,其次预制食品在酒店餐饮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酒店比较常见的预制食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代加工生产,另一种是酒店餐饮自制的预制食品,依赖冷链配送等方式运输和销售。餐饮型预制食品企业深耕餐饮业多年,具备丰富的菜品研发经验和高超的菜肴烹饪技术,口味品质还原度高,更受消费者信赖,消费者群体强大。
零售型企业:主要为线上线下商超类企业,主要迎合C端市场,通过自身渠道优势、品牌、供应链系统切入预制食品行业,代表如叮咚买菜、盒马、锅圈、沃尔玛等。这些企业有成熟的零售渠道,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其次通过把握大数据优势,深挖消费者的偏好,及时改善产品属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食品研发和加工方面缺乏经验,依赖第三方工厂,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较弱,供应链体系较欠缺。
预制食品的简单烹饪模式可以满足连锁餐饮业对降低成本、出餐效率和菜品统一的需求,因此,餐饮业的连锁化会推动预制食品行业的发展。根据饭店协会数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的分析,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未来将会突破5万亿,同时,中国餐厅连锁率正逐年提升。
冷链物流有助于物流数据提升,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商品的物流效率。当前,下游以B端市场为主,其需求是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C端则更看重健康、便利和性价比。冷链运输技术的提升可以有效触及C端消费者,并且满足消费者便利的需求。因此,冷链加速预制食品产品运输效率和业务辐射范围。根据沙利文和头豹分析,中国冷链运输规模在2026年预计达到7,000亿元左右。
根据沙利文和头豹分析,预制食品产品中近90%的产品成本来源与肉类和水产,其中肉类的价格稳定度比较低,对于中游企业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农作物价格具有季节周期变化的特征,同时亦受国际市场冲击,而主要流向终端消费者和餐饮的预制食品产品的零售价却不易波动,因此短期内原材料成本的变动将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下图为2021年全年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指数波动情况:
首先,多数预制食品产品为速冻冷鲜食品,其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和对产品的新鲜度要求限制了加工企业产品配送的半径范围。其次,预制食品行业的下游客户较为零散且订购产品的数量、品种多样化,产品配送具有单个客户规模小、配送频率高、区域内客户分散、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出于保鲜需要,半成品菜的运输配送过程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需要先进的仓储物流体系及先进的冷链运输技术支撑。目前,中国行业内企业多为单一生产基地,大部分企业以第三方物流运输货物,少部分有自建物流系统,但是普遍存在设备较为落后的现象。
预制食品企业多数属于小规模企业,工业化不足,劳动力较为密集,工厂卫生条件层次不齐,为了保障产品品质和风味,不同产品需要不同的配比精心加工。因此,各加工环节的严格把控需要通过设立企业制度来实现。头部企业卫生安全趋于提升,而中腰尾部企业难以达标,大型B端和C端市场将趋于选择头部企业。此外,消费者对不同预制食品的选择程度和接受度会根据个人偏好和习惯来选择。根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2022年大多数即食和即热食品在C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不健康或者偏好选择外卖。
虽然疫情对餐饮行业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但包括预制食品在内的餐饮供应链业态却保持较好的发展韧性和客观的行业前景。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冷链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利好消息刺激预制食品市场,多数腰部企业开始向头部企业发展,企业需要融资,预制食品行业得到新的风口,资金将会大量涌入。同时,终端消费有所改善,B、C市场策略逐步推进,预制食品市场有望持续扩大营收体量。
所有转载不得对原文进行任何篡改、曲解、诠释和改编。沙利文保留对所有原创文章的版权及解释权。如有违反,沙利文保留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融合全球62年的咨询经验,25年来竭诚服务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以全球化的视野,帮助客户加速企业成长步伐,助力客户在行业内取得增长、科创、领先的标杆地位。
沙利文深耕全球资本市场及企业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及其他各类专业咨询服务,包括尽调服务、估值服务、评估服务、战略咨询、管理咨询、规划咨询、技术顾问、财务顾问、行业顾问等。
沙利文大中华区的投融资业务实现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全行业覆盖,包括对新经济、新基建等所有经济热点的高度关注,涵盖生物医疗、消费零售、互联网及科技、娱乐传媒、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双碳环保、机械制造、能源电力、地产物业、矿产资源、基础设施、汽车出行、物流运输、轨道交通、船舶航运、航空航天、农林牧渔、工业材料、建筑工程、教育培训等。
沙利文团队为企业领袖及其管理团队开展投融资顾问咨询服务以来,已帮助近千家公司成功在香港及境外上市,是国内投资战略咨询领域的领军企业。2014至2022年,沙利文连年蝉联中国企业赴香港及境外上市专业行业顾问市场份额第一名的领导地位;且近年来,沙利文报告也被广泛引用于业内领先的A股、科创板等上市公司的招股文件、一级和二级市场研究报告及其他资本市场公示文件中。
62年以来,沙利文通过其遍布全球的近50个办公室,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和专家库、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咨询工具,帮助大量客户(包括全球1000强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各类领先企业等)完成了包括但不限于尽职调查、估值分析和第三方评估工作等工作,达成了战略目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小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gzhewang.com/dongcha/2512.html